网址
Caption
type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ost URL
Platforms
Notionsocial
Time
Likes
First Comment
Media
Views
Comments
Status
status
大家好,我是易安。
最近,我的微信几乎被Manus的各种消息刷屏了。短短几天时间,一个名为Manus的AI Agent产品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,邀请码被炒到了离谱的5万元。我看到不少粉丝在后台焦急地询问:"易安老师,你有Manus邀请码吗?能不能分享一个?"
这让我想起了当年Claude刚出现时那种"一码难求"的疯狂场景。
但作为一个深耕AI工具领域多年的内容创作者,我想说的是——我们真的需要等待这些邀请码吗?
过去几天,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Manus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,同时深入分析了开源社区迅速涌现的三个"平替"项目。今天,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颠覆性的发现:那些被封闭在邀请码背后的技术秘密,其实早已在开源社区中存在!
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技术迷雾,看看Manus的核心技术是如何实现的,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开源方案实现真正的Agent自由。
一、Manus的技术内幕
还记得上周四那个横空出世的Manus演示视频吗?当我看到它能够自动规划任务、搜索网页、编写代码、创建报表,甚至制作一份带有交互式图表的特斯拉分析报告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:"这可能是新一代AI应用的范式转变。"
但是,它真的像传说中那样神秘吗?
就在几个小时前,X平台上的一位开发者jian用一个简单的命令成功"越狱"了Manus系统:

这个简单的越狱揭示了几个重要事实:
- Manus并非使用独立研发的模型,而是基于Claude Sonnet构建,并整合了一些Qwen微调版本
- 系统配备了29种工具,覆盖从网页浏览到代码执行的多种任务
- 核心组件之一是开源项目browser_use(用于浏览器自动化控制)
- 每个用户会话都在隔离的沙箱环境中运行,确保安全性
对此,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在社交媒体上回应:"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...没有开源社区,Manus就不存在。"
作为行业观察者,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品被"破解",更是技术封闭与开放之间永恒的较量。

好家伙,原来Manus的基座模型居然是Claude 3.5,这里不得不再吹一波,Claude 真NB!
二、三大开源"平替"
正如我常与粉丝们分享的那样——当技术的底层原理被理解后,复制只是时间问题。
在Manus刷屏的同时,开源社区迅速行动起来。三个强大的开源项目横空出世,它们不仅复刻了Manus的核心功能,更揭示了实现自主Agent的技术路径。
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研究这些项目,甚至亲自部署测试,以下是我的真实体验和技术分析:
OpenManus:MetaGPT团队的闪电战

"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快开源复刻速度"——这是我在测试OpenManus后的第一感受。
MetaGPT团队仅用了"晚餐后3小时"就复刻了Manus的核心功能。作为一个技术人,我必须说这速度令人震撼。但当我深入研究其代码后发现,这并非凭空创造,而是基于他们长期积累的200多个预制组件。
我亲自测试了OpenManus,用它完成了一个市场分析报告。虽然UI没有Manus那么精美,但核心功能一应俱全:
系统立即开始规划任务,分解为数据收集、市场分析、竞争对手研究等子任务,并按顺序执行。最让我惊喜的是,每个思考步骤都可视化展示,让我第一次"看见"了AI的思考过程。
对于经常需要做数据分析的我来说,这简直是工作流程的革命!
OWL:学术实力派的性能标杆

如果说OpenManus关注的是功能复现,那么CAMEL-AI团队的OWL则更注重性能突破。
在GAIA基准测试(衡量AI助手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权威测试)中,OWL达到了57.7%的成绩,甚至超越了HuggingFace的Open Deep Research(55.15%)。
我尝试让OWL帮我查询GitHub仓库信息和伦敦电影放映信息,体验流畅度令人惊讶。特别是它的记忆增强系统,能够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并建立长期记忆,让交互更加自然。
作为一个经常需要进行复杂调研的内容创作者,我最欣赏OWL的六步工作流:
- 启动Ubuntu容器(建立隔离工作环境)
- 知识召回(联系上下文信息)
- 连接数据源(整合各类信息)
- 数据动态挂载(灵活处理不同格式)
- 智能生成todo.md(自动规划任务)
- 调用工具链执行任务
这种结构化的工作方式,正是我们人类专业工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!
OpenHands:全栈开发的野心之作

第三个引起我注意的是OpenHands项目,它与其他两个项目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明确定位——"让AI代理成为全栈开发者"。
作为一个经常需要协调技术团队的内容创作者,我对OpenHands的实际应用场景特别感兴趣。它采用三层镜像构建体系,支持资源配额控制、操作审计和网络白名单,这些都是企业级应用所必需的安全特性。
最令我震惊的是它的一键部署能力:
就这一行命令,我在5分钟内就架设了一个全功能的AI Agent系统!尽管在复杂任务上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(约17%的崩溃率),但对于快速原型开发来说已经足够实用。
三、揭秘自主Agent的核心技术架构
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开源项目和Manus本身,我终于理解了自主Agent的核心技术架构。作为一个非技术背景但深耕AI内容领域的创作者,我想用最通俗的语言与大家分享这些发现。
三大核心模块的协同运作

就像一个高效的团队需要不同角色协作一样,自主Agent也由三个核心模块组成:
- 规划模块(Planning):相当于团队的项目经理,负责理解需求、分解任务和制定计划。Manus使用的很可能是Deepseek-r1模型来处理这部分工作。
- 记忆模块(Memory):就像团队的知识库,记录历史经验和上下文信息。通过短期记忆(最近5轮对话)和长期记忆(向量数据库)的结合,实现了91%的信息召回率。
- 工具使用模块(Tool Use):相当于团队的执行者,负责调用各种工具完成具体任务。从浏览器控制到代码执行,再到文件处理,这些都是AI实现自主行动的"手"。
我经常和其他人一起协作创作维护公司知识库,这种架构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工作流程:我管理者制定计划,编辑团队维护知识库,技术人员执行具体工作。AI Agent正在模拟人类团队的协作模式!
Multi-Agent协作:分工与协同

更让我惊讶的是,现代Agent不再是单一实体,而是多个专业化Agent的协作网络:
- 主代理(Conductor):统筹全局,协调各个专业团队
- 规划代理(Planner):负责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可执行步骤
- 工具代理(Executor):专注于调用各种工具完成具体操作
这种分工极大提高了系统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。根据资料显示,这种协作架构使复杂任务的自动完成率从70%提升到了94%。
作为内容创作者,我立刻想到了这对我们行业的影响:如果AI能模拟团队协作,那么单人创作者的生产力可能获得质的飞跃!
沙箱环境

Agent系统的另一个核心技术是沙箱隔离执行环境。在测试过程中,我发现所有这些系统都采用了Docker容器或类似技术来创建隔离环境,使AI能够安全地执行代码和系统命令:
这种设计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:如何让AI有足够的自由去执行任务,同时又不会造成安全风险?
我之前在研究其他AI产品时,发现它们大多处于两个极端——要么功能受限但安全,要么功能强大但存在风险。Manus及其开源替代方案的价值在于,它们找到了安全与自由之间的平衡点。
四、开源VS闭源
作为一个爱好数据与对比分析的内容创作者,我不禁好奇:这些开源替代品与Manus相比如何?经过实际测试和资料整理,我做了一个对比表:
这张表格揭示了一个令我深思的现实:在某些关键指标上,开源替代品已经与Manus相当,甚至在特定场景下更具优势。
作为一个长期关注AI工具发展的内容创作者,我不得不说,开源才能走得更远!这意味着,我们不必被邀请码束缚,同样可以获得前沿AI Agent的体验和生产力提升。
五、我的实战体验:AI Agent如何改变我的工作流
作为一个资深AI玩家,我对生产力工具有着苛刻的要求。在过去一周,我用这些AI Agent完成了几项实际工作,体验可以用"颠覆性"来形容。
案例一:特斯拉股票分析

我让OpenManus帮我分析"2025年特斯拉股票趋势"。它自动搜索最新资讯,整理关键数据,最终生成了一份包含历史股价、行业对比,财报和发展方向的报告。整个过程用了约15分钟,而以前我至少需要一整天。
案例二:数据可视化
用OWL处理了一组复杂的用户增长数据。它不仅自动清洗了数据,还生成了带交互功能的可视化图表,最惊艳的是它还主动指出了数据中的异常点并给出可能的原因分析。这种"主动思考"的能力,让我看到了Agent与普通AI助手的本质区别。
案例三:内容创作协作
尝试用OpenHands协助我进行内容创作。我输入主题和大纲后,它自动调研背景资料,提供关键数据支持,甚至根据我的风格生成初稿。虽然最终内容仍需我调整,但准备工作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我的创作效率。
我的核心体会是:这些工具不是在取代我们,而是在放大我们的能力。当重复性工作被自动化后,我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思考和价值判断上。
六、自主Agent的进化方向
经过这一周的深入研究和实践,我对AI Agent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洞见。作为一个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创作者,我认为自主Agent将沿着以下方向演化:
- 任务规划升级:从当前的线性流程向更复杂的DAG结构进化,能够处理多层次、多依赖的任务,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。
- 模型协作优化:不同模型各司其职,轻量级模型负责基础交互,专业模型处理复杂推理,实现性能与资源的最佳平衡。
- 自主性增强:从被动执行指令向主动规划行动发展,在明确目标后,能够自主判断下一步行动,减少人工干预。
- 多模态交互:整合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多种输入输出形式,实现更自然的人机协作体验。
- 成本控制优化:通过模型蒸馏、结果缓存等技术降低API调用成本,使这些强大工具更加平民化。
作为内容创作者,我特别期待第3点和第4点的发展,它们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创作流程和效率。
总结:拥抱开源,实现Agent自由
回顾整个Manus现象,我有一个深刻体会:技术封闭终将被开放打破,邀请码的高墙最终会被代码的浪潮冲垮。
从Manus横空出世到被"破解",再到三个强大开源替代品的出现,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天时间。这再次证明,在技术世界中,创新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对我们普通用户和内容创作者来说,这是一个极好的消息。我们不必焦虑地等待邀请码,不必支付高昂费用,同样可以体验AI Agent带来的生产力革命。
未来已来,只是尚未普及。而通过开源社区的力量,这个未来正加速向我们走来。
如果你对这些开源Agent项目有任何问题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会尽可能给大家提供帮助和指导。如果有实际使用心得,也欢迎分享出来,让我们共同探索AI Agent的无限可能!
参考资料:
- OpenManus项目:https://github.com/mannaandpoem/OpenManus
- OWL项目:https://github.com/camel-ai/owl
- OpenHands项目:https://github.com/All-Hands-AI/OpenHands
- GAIA Benchmark评测数据(2024)
- Manus技术分析报告
- Author:易安
- URL:http://preview.tangly1024.com/article/25ded26c-0da0-810e-9dfb-e94a78cf9d79
- Copyright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,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, adopt BY-NC-SA agreement.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