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
技术分享
字节的野心:Trae新增MCP功能,深度测评
Words 4267Read Time 11 min
2025-8-29
2025-8-29
网址
Caption
type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ost URL
Platforms
Notionsocial
Time
Likes
First Comment
Media
Views
Comments
Status
status
大家好,我是易安!
 
昨天字节的首款AI IDE Trae发布了v1.3版本更新,带来了统一对话体验、MCP支持和Agent能力全面升级等重磅功能,今天凌晨又更新了一个小版本。作为长期关注AI编程工具的玩家,我第一时间体验了这次更新,感受颇深,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深度测评体验。
 

核心更新亮点

 
图片 (1827x1665)
图片 (1827x1665)
先来看看官方的更新日志:
  • 统一对话体验:Chat与Builder面板合并,支持通过@Builder进入Builder Agent模式
  • 上下文能力增强:新增#Web和#Doc两种Context
  • 自定义规则上线:支持个人规则和项目规则配置
  • Agent能力全面升级:支持自定义Agent、自动运行模式等
  • MCP支持上线:内置MCP市场,支持第三方工具扩展
上面是海外版本,国内版本功能类似,如下图所示,这里不再赘述
图片 (2879x1819)
图片 (2879x1819)
这次更新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,而是字节对AI辅助开发范式的重新思考。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每个功能点的实际表现。

统一对话体验

图片 (1280x971)
图片 (1280x971)
以前使用Trae最大的痛点是什么?
对我来说绝对是Chat和Builder之间的割裂感。每次从需求讨论切换到代码实现,都需要在两个面板间来回切换,上下文经常丢失。
图片 (2781x1633)
图片 (2781x1633)
这次合并后的体验让我惊喜。界面设计保持了简洁,只需在对话框中输入"@Builder"就能无缝切换到Builder模式。我测试了一个数据可视化仪表盘开发流程:
  1. 在Chat中讨论需求:"我需要一个展示销售数据的仪表盘,包含趋势图和地区分布"
图片 (935x1663)
图片 (935x1663)
图片 (1975x1275)
图片 (1975x1275)
  1. AI给出设计建议和技术选型
  1. 输入"@Builder"切换到Builder模式
图片 (2785x1667)
图片 (2785x1667)
  1. 直接获得完整实现代码,无需重复描述需求
整个过程流畅自然,就像与一个既懂产品又会编程的同事协作。这种"一次对话,全程服务"的体验,显著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。
不过,我也发现了一个小问题:在复杂项目中,Builder模式有时会"遗忘"之前Chat中讨论的一些细节约束。当我询问原因,Trae团队表示这是上下文长度限制导致的,后续版本会优化这一点。

上下文能力增强

图片 (1280x1001)
图片 (1280x1001)
上下文能力增强:新增支持 #Web 和 #Doc 两种 Context
图片 (923x725)
图片 (923x725)
我体验了一翻,Trae新增的#Web和#Doc两种Context真是太实用了!
图片 (2799x1693)
图片 (2799x1693)
#Web支持直接粘贴链接,AI自动提取网页内容。我测试了GitHub仓库页面、技术博客和API文档,提取效果都很不错。比如我粘贴了React文档链接,Trae立即能基于最新文档回答我的问题,甚至能指出官方示例中的一些微妙问题。
图片 (2797x1675)
图片 (2797x1675)
从演示结果来看,它不仅分析了github链接,它还会从知乎、talkdata等平台获取信息
 
#Doc则支持上传文档或添加URL作为知识库。系统支持最多1000个文件,总容量50MB。这是什么概念?官方说法是相当于152本金庸小说的内容量!我实测上传了一个技术文档集(约30MB),Trae不仅能准确回答文档内容问题,还能结合多个文档进行交叉分析,帮我发现了几处文档间的矛盾点。
 
最让我震惊的是,当我同时使用#Web和#Doc,Trae能够无缝整合网络信息和本地知识,给出更全面的解答。这对于需要同时参考官方文档和内部规范的开发场景简直是救星。

MCP支持

MCP支持是此次更新的最大亮点,也是Trae与其他AI IDE的重要差异点。
内置的MCP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扩展:GitHub、PostgreSQL、Puppeteer、Figma AI Bridge等。我重点测试了GitHub和PostgreSQL集成:
GitHub MCP
图片 (2813x1693)
图片 (2813x1693)
授权后,Trae可以直接查看、创建和管理仓库。我让它"分析项目中最频繁修改的文件并创建性能优化Issue",它完成得相当出色——不仅找出了热点文件,还给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并自动创建了Issue。
PostgreSQL MCP:这个真是数据分析的利器。我连接了自己的测试数据库,然后要求"分析过去30天用户活跃度变化并找出异常点",Trae自动生成SQL查询,分析数据趋势,甚至还生成了可视化图表展示结果。整个过程无需我写一行代码!
 
MCP最强大之处在于组合使用。例如,我可以让Trae:
  1. 从PostgreSQL数据库获取用户行为数据
  1. 自动分析用户路径和转化漏斗
  1. 生成优化建议报告
  1. 创建对应的GitHub Issue并分配任务
这种"一条指令,全流程自动化"的体验,让我真切感受到了AI工具链的威力。
不过,MCP集成也有一些问题。权限管理还不够精细,某些敏感操作(如数据库结构变更)缺乏二次确认机制。

Agent能力全面升级

Agent能力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自定义Agent、自动运行模式和工具调用。

自定义Agent

图片 (1280x973)
图片 (1280x973)
Trae支持通过prompt和tools自定义Agent。我创建了一个"代码审查专家"Agent,
图片 (965x1465)
图片 (965x1465)
为它配置了自定义规则(如"遵循SOLID原则")和工具组合(如代码静态分析工具),效果相当惊艳。
提示词如下:
这个Agent能从代码中识别设计模式问题,并给出重构建议,甚至能自动修复部分代码质量问题。

自动运行模式

这个功能极大提升了使用体验。以前使用其他AI工具比如cursor,每次需要执行命令或调用工具都要手动确认,打断思路。现在Trae支持自动执行命令和工具调用,整个流程更加流畅,有点类似前几天我测评jetbrains的brave mode。
图片 (1827x653)
图片 (1827x653)
当然,为了安全起见,我也配置了命令黑名单,禁止执行rmkill等危险命令。
图片 (949x1173)
图片 (949x1173)
 

工具调用

图片 (967x1537)
图片 (967x1537)
Agent支持使用历史配置成功的全部MCP工具执行复杂任务。我让Builder Agent"分析项目代码质量并提出重构建议",它自动调用了代码分析工具、Git历史分析和文档生成器,最终生成了一份详尽的重构报告,简直像有一个资深技术主管在帮我审核代码。

自定义规则

图片 (1280x882)
图片 (1280x882)
自定义规则是Trae的另一大亮点。系统支持两级规则:个人规则(user_rules.md)和项目规则(.trae/rules/project_rules.md)。
个人规则适用于所有项目,我配置了一些个人偏好,如"使用TypeScript而非JavaScript"、"遵循函数式编程范式"等。
 
项目规则则针对特定项目,我在公司项目中设置了"遵循公司编码规范"、"使用特定版本依赖"等要求。
 
实测下来,Trae能很好地遵循这些规则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它不仅遵循明确的指令,还能理解规则背后的意图。例如,我在规则中提到"代码应当健壮",它会自动添加输入验证、错误处理、单元测试等内容,展现出对软件工程原则的深刻理解。

真实项目体验:内容管理系统从0到1

图片 (2867x1727)
图片 (2867x1727)
为了全面测试Trae的能力,我尝试用它从头开发一个简单的内容管理系统。整个过程如下:
  1. 需求讨论:我描述了基本需求"一个博客CMS,支持文章编辑、分类管理和用户权限控制"
  1. 架构设计:Trae提供了几种技术方案,我选择了Next.js+PostgreSQL方案
  1. 数据库设计:通过PostgreSQL MCP,Trae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并自动生成迁移脚本
  1. 代码实现:使用@Builder模式,Trae生成了前后端代码
  1. API测试:Trae自动生成了API测试脚本,确保接口正常工作
  1. 部署流程:通过GitHub MCP,自动创建仓库并设置Vercel部署配置
用到的提示词如下:
整个过程中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Trae处理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的方式。它不只是简单实现登录功能,还考虑了RBAC权限模型、CSRF保护和安全存储,展现出专业级的安全意识。
当我提出要支持Markdown编辑器时,Trae立即推荐了几个成熟方案,并针对我选择的库自动集成了图片上传、预览和语法高亮功能,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。
最终,我只花了约2小时就完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CMS系统,比我预计的时间少了60%以上。用户体验和代码质量也远超我的预期。
上一篇
在宝塔面板上部署 Notion-Next 项目详细教程
下一篇
63退休了,程序员可熬不到这个年纪,如何破局?